景區建筑景觀設計|旅游景區游步道的設計

      


用戶1915375123 昨天19:13

游步道是景區旅游服務接待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相當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

將景區中所有景點、設施有機聯系起來

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網絡

游步道自身也是景區靚麗的景觀

以其多樣性、生態性、藝術性

于無聲處吸引著旅游者在景區內放松身心

開展各種游憩活動

景區內各種游憩活動的開展均以游步道為基礎

如果沒有游步道

景區內任何休閑游憩將無法開展

✎ 類型

按游步道寬度,游步道分為主路、支路、小路三種。主路貫穿園內的主要景區,形成全園骨架,連接主要入口及主景。支路聯系各主路,到達重要景點及一切主路以外的各路線。小徑是支路不能到達之處。

因此,有的研究者把小徑當作游步道,認為游步道是公園或游園內的較低層或較小區域空間的步行聯 系通 道。主路、支路、小路的寬度路幅決定于該園的面積規模、游人量以及流通的方式不同。

天然小徑用碎石、石灰石鋪設的小徑,環繞綠色景區四周或連接各種設備。生態小徑用于連通各種設施且破壞作用很小,或迂回彎路較少。探險小徑只為身強體健的人使用,是通往景區各處的較堅硬的小路。

✎ 景區游憩活動的開展均以游步道為基礎

景區所有游憩活動的開展,如登山、觀鳥、健行、遠足、露營、森林浴等,均以游步路為基礎。

游步道規劃應以旅游美學、環境心理學、道路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及景觀設計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旅游步道的生態性、觀賞性、**性。游步道設計內容包括線形規劃、鋪裝設計、植物景觀、配套設施設計等內容。

師說線性規劃

步道的選線應遵循“以景定路,以路串景;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隱顯結合,曲直并舉 :寬窄不一。陡緩結合”的原則。

選線定線的方法,一是盡量走平緩地方、山脊線等,利用地形展線,不做大填大挖,避免深溝、懸崖、巖石等地質**地段。二是考慮排水和防護等因素。

游步道穿過林地時,應優先考慮經過林分稀疏的地方,避開生態敏感區域,避免占用生境走廊,促進物種遷移,保持生境之間的基因流動。

在有景的地段,把較好的畫面分別展示在園路的對景上。少景的地段,一般先定路后設景。游步道只在某些景點靠近河流,不宜長段沿河流修路。根據生態化游步道設計要求,一般長 0.5~1.5km 為宜,步行時間 0.5~1.0 小時。城市公園主路縱坡宜小于 8%,山地公園應小于12%。支路和小路縱坡宜小于18%,縱坡超過 15%路段 ;縱坡超過 18%,宜按臺階、梯道設計。

地面鋪裝設計

游徑系統的路面鋪裝以功能性為指導,實現功能性、生態性和藝術性的相結合。鋪裝材料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塊料鋪地、碎料鋪地和異型路等鋪裝形式。塊料鋪地可用各種天然塊料或各種預制混凝土塊料鋪地 ;碎料鋪地可用各種樹皮、木屑、秸稈、碎石、瓦片、卵石等拼砌形成美麗的紋樣;異型路的汀步、步石等應按照行人的平均步幅來規劃,寬度、距離要符合大多數人的行走習慣。

植物景觀設計

植物景觀是游步道設計的重要內容,重視林緣處小地形的處理,沿林緣營造各種復層混交的群落。植物配置以鄉土植物為主,采用小群落、大混交,提高林分在成林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體 現 原 始、 自然、 野 趣。城市公園綠地綠化之前,允許游客自由選擇行走路線,當形成了若干條固定線路后,再對游步道之間的綠地加以綠化,這種方法形成的游步道選線合理,綠地維護成本較低。

配套設施設計

配套設施設計包括觀景設施、給水排水系統、照明設施、解說系統、休憩設施等設計。在游步道系統中,根據生態性、親水性、合理性、參與性原則,確定適宜的景觀節點,設計相應的景觀設施。配套設施應起到襯景不奪景,添景不煞景的作用。休憩設施除了為游客提供休息、觀賞美景的作用外,還起到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的作用。應根據游客生理心理特點,每隔 800~1000m設置一些休憩設施。

環境容量設計

“路是人走出來的”,人多的區域游客密度大,游步道的環境容量要與之相適應。在目前游步道游客密度比較大的區域,滿足當前需求比先建路再創造需求更能有效地利用資源。根據景區游步道長度、寬度,游客利用率制定合理的環境容量。主次分明,疏密合理,布置有度。

❧景區游步道的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功能專一化,如香港郊野公園游步道分為遠足徑、郊游徑、家樂徑、自然教育徑、樹木研習徑、健身徑等;

二是路線聯合,實習一線多游 ;

三是構建游徑系統,實現不同景區游步道系統從分散到綜合的轉變,如香港的麥理浩徑串聯起 8 個郊野公園。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