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遺產大國走向文化與旅游強國

      

竇群

      梵凈山申遺成功,無疑將吸引更多國內外旅游者的目光。我國世界遺產數量不斷增加,為促進文化和旅游形象不斷推新、產品不斷豐富、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走向均衡、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等提供了重要動力。


近日,從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佳音,我國貴州銅仁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梵凈山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我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以保護為基礎,不斷放大和利用世界遺產的核心資源和品牌優勢,我國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將不斷**和提升。

(圖片來自新華網,新華社記者 王波 攝

梵凈山成功申遺是國際社會對其自然遺產價值和保護管理工作的認可,是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貢獻,是中國著力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取得明顯成效的縮影。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高峰海拔2572米,山體相對高差達2000米,立體氣候分異明顯,周圍被廣闊的喀斯特地貌環繞,人類活動干擾較少。梵凈山展現了獨特的地質、生態、生物和景觀特征,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物種基因庫。梵凈山有著地球上同緯度保存*完好、*典型的原始森林,是多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匯集地,垂直帶譜明顯。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動物尤為富集,分別以有名的黔金絲猴和珙桐享譽中外。

梵凈山入選世界遺產有利于加強對保護區內各類**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系統性保護。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必須加強統籌規劃,加強保護區在金絲猴保護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和宣傳,嚴格限定旅游線路和旅游方式。同時,需要逐步加強交通、通信和緊急救援以及必要的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建設,讓游客旅行**有保障,保護區生態保護有保障,*大限度地發揮保護區生態教育功能。除了珍貴的科學研究價值,得天獨厚的地質特征造就了梵凈山集雄偉與奇秀于一體的風景勝地,具有極強的游賞價值。這次梵凈山是以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實際上,除了****的生態優勢和風景名勝,梵凈山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是我國佛教名山,自然與文化有機融合鑄成了梵凈山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隨著周邊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近年來梵凈山對中外游客的感召力不斷提升,成為中國景區品牌影響力增長*快的景區之一。

我國自1986年啟動世界遺產申報工作,貴州省的荔波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代表地之一在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實現貴州世界遺產地零的突破;2010年,赤水丹霞作為“中國丹霞”代表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4年,施秉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擴展項目入圍世界遺產;這次梵凈山獨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在前后十年時間里,貴州一舉成為我國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地*為豐富的省份之一,作為我國生態大省的后發優勢逐步顯現。通過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和申報成功后系統推進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遺產資源,貴州的文化與旅游產業得到加速發展。踐行“兩山”理論,有機結合多彩多姿的多民族文化,貴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遺產旅游目的地的前景一片光明。作為武陵山區的主峰,梵凈山成功申遺,還可以發揮其在武陵山國家脫貧攻堅示范區中的獨特作用,帶動貴州以及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大武陵山”區域加速脫貧致富步伐。

據了解,這次世界遺產大會期間,我國還推薦了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盡管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獲得大會通過,但是大會在討論中肯定了該項目具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需的“突出普遍價值”,一致決定將該項目“發還待議”,即需要補充有關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請并接受審議。泉州是我國閩南名城,面對申報世界遺產項目的激烈競爭,應客觀看待**申報未能入選的情況,認真總結大會提出的需要進一步挖掘和補充的資料。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次申報,已經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宣傳了泉州古城的價值,特別是其作為“一帶一路”起點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利于今后相關工作的開展。期待在各方面的通力支持下,泉州古城項目經過精心準備,再次爭取機會列入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的程序并盡早如愿加入《世界遺產名錄》。

加強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我國踐行世界遺產公約、將更多自然和文化遺產介紹給全世界的重要平臺,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載體。梵凈山申遺成功,無疑將吸引更多國內外旅游者的目光。

世界遺產作為重要的核心旅游資源,在遵守遺產保護公約的前提下,讓旅游者在世界遺產地開展文化和旅游活動,可以讓公眾更多了解、宣傳和參與遺產保護工作,可以發揮世界遺產地一貫秉持的公益性宣傳教育等重要職能,為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爭取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輿論環境和實際行動。

我國世界遺產數量不斷增加,為促進文化和旅游形象不斷推新、產品不斷豐富、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走向均衡、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等提供了重要動力。自從1987年我國首批文化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中國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見證和分享了世界遺產不斷增加的每一次喜悅和紅利,而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擴大世界遺產影響力、發揮公益性教育功能和增強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絕大多數世界遺產地成為各地擴大開放、加強地方品牌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業發展并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世界遺產大國和世界文化與旅游強國的建設異曲同工、共榮發展,必將為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譜寫更加絢麗的篇章。


作者:竇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摘自2018年7月4日《中國旅游報》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