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合肥日報
編者按襟帶南淝河,懷抱大巢湖,合肥自古就是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興的城市,水環境是合肥生態環境的靈魂。保護母親河,防治水污染,我市一直不遺余力。從今日起,本報與市環保局聯合開設“保護母親河,我們在行動”專欄,**立體報道南淝河及其支流綜合治理情況,查看現狀、剖析原因、介紹舉措、曝光違法,為母親河保護鼓與呼,為水環境治理加油助威。
本報訊今年端午節,是高劉社區崗北居委會居民王家洲離開老宅后過的**個傳統節日。“有些不舍,但是為了保護母親河,我們也心甘情愿。”今年4月,王家洲和600多戶鄉親在一周時間內搬出了祖居之地,即將住進**現代的安置房。據高劉社區黨委書記余啟寧介紹,南淝河源頭方圓5公里內的居民已全部遷出,今后這里將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基礎上,打造一個4a級的南淝河源頭風景區。
探尋南淝河源頭曾有許多野生甲魚
“南淝河源頭”這一標志性石碑就立在高劉社區崗北居委會。王家洲的老宅就在石碑南面的何老家村民組,相距只有100米。
南淝河源頭,是一條清清的小溪,溪流上方有一座古老的“紅石橋”,河畔長著成片的蘆葦和菖蒲。今年43歲的崗北居委會書記鄭砥回憶說:“過去河里不僅有大量的魚蝦,還有成群的甲魚,自從有人用電瓶捕魚后甲魚就很難再見到了。”不過,現在這里已經被嚴格保護起來。
如果說大石碑是南淝河源頭的地標,那么紅石橋則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鄭砥介紹說,這里曾經是壽縣劉崗鎮通往長豐雙墩鎮的交通要道,年復一年人們推著獨輪車從橋面走過,紅色的石橋上留下了深深的車轍。小溪從紅石橋出發,向南流淌3公里,即到滁河干渠,再向東南一直流到董鋪水庫。縱觀南淝河,綿延70余公里,穿越合肥主城區,*終匯入巢湖。
現狀既是三地交界處又是東淝河源頭
南淝河源頭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恰在江淮分水嶺嶺脊,既是三縣(區)交界地,又是兩河(南淝河、東淝河)源起處。
以崗北居委會為坐標,向西3公里為壽縣劉崗鎮,向北1公里是長豐縣崗集鎮。因為這里兩河相匯,故有“合肥”之名,東淝河源頭就在紅石橋向西1公里之地。
兩大淝河的共同根源,位于崗集鎮雙廟村一片面積200畝的水面——老坡堰。從源頭“分手”,以江淮分水嶺為界線,東淝河向西北奔流匯入淮河,南淝河向東南流去終歸長江。
保護源頭5公里范圍內居民遷出水源地
悠悠南淝河,合肥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源頭,首先要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搬遷是*好的選擇。
從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啟動建設開始,保護南淝河水源地就被系統納入規劃,在示范區安置房建設規劃中,專門列出了水源保護地安置房項目。
今年4月,江淮分水嶺上春暖花開,崗北、寶教寺兩大行政村位于南淝河水源保護地5公里范圍內的村莊正式啟動搬遷。保護水源地行動,得到群眾熱情支持,一周時間內,包括王家洲老人在內的1000余戶、3000多位居民迅速完成搬遷,無一例**投訴,無一家釘子戶。據悉,搬遷村民即將住進水源保護地安置房。
展望立足生態農業打造4a級風景區
遷走居民后,未來南淝河源頭將怎么保護,怎么在保護基礎上實現更好地發展?
在崗北居民委員會,鄭砥向記者講述了保護規劃。“立足南淝河源頭的獨特資源,依托江淮分水嶺崗沖起伏的特殊地貌,趕乘空港發展的時代東風,保留村民原有房屋和老樹,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打造4a級南淝河源頭風景區。”
未來,南淝河源頭風景區將緊鄰寶教寺水庫,西臨王長路,北接新港路,南至團肥東路,東接206國道,包括高劉鎮的崗北居委會、寶教寺村、崗集鎮的松棵村、小廟鎮的段沖村、三十崗鄉的瞿嘴村、堰稍村等。在這里,不僅有現代農場、農耕體驗區,還將有垂釣中心、原鄉民宿、水上項目運動訓練基地。
在南淝河源頭風景區,還將重點保護抗戰舊戰場,也就是長崗大捷發生地——北凹子(長崗老街北面的一個小盆地)。1942年發生在“北凹子”的那場伏擊戰,中國**以較小代價讓300多日軍葬身在此。留住抗戰遺址,讓人們在感受鄉村田園風光的同時,還能品味八年抗戰的歷史烽煙,緬懷抗日先烈的不朽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