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的金鑲玉技術走進世博會
不只是奧運獎牌有金鑲玉,世博會也有。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上個月公布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的批準文本上,世博金鑲玉將在福建莆田制作,金鑲玉技術則由莆田人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創立。
莆田人的獨門手藝
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人們**發現在**上鑲嵌著中華美玉。但是此次制作世博金鑲玉的,是莆田的一家企業:千足金鑲嵌在白玉、翡翠、瑪瑙等五彩晶瑩的寶玉上,跳躍出“海寶”、“中國館”等世博造型。 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負責人說,來自上海市檔案館的歷史資料證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掌握“金鑲玉”技術的藝人是一位名叫“張阿岳”的莆田人。而這次生產世博金鑲玉的正是當年老藝人“張阿岳”的嫡孫陳國王。陳國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祖父在上世紀30年代開始學習珠寶首飾技術,學藝有成之后,從香港輾轉到上海,憑借“金鑲玉”和“玉鑲金”技術揚名上海灘,晚年繪制了四冊圖譜流傳給子孫。但是后來,金鑲玉技術悄然退出了上海。
趕上申博末班車
更出人意料的是,此次把這項技術推向世博會的,是中華文化促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晁愛華,這項技術目前仍未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申報時間很晚,幾近趕了個‘末班車’,但有關部門還是以*快速度辦了特許審批,”晁愛華告訴記者,“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生產商”的標準被稱為“殘酷而且苛刻”,評審手續非常復雜。她今年無意中得知金鑲玉技術來自莆田時,就著手向世博組委會推薦這項金鑲玉技術,沒想到世博會組委會正好希望在特許商品中體現中華文化。
晁愛華表示,目前我國有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1000多項,莆田人**的這項“金石和鳴”金鑲玉技術,卻是進入世博會特殊商品中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品種。(歐陽進權)
小貼士
世博特許商品蛋糕將多達200億元。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經營辦公室銷售管理部部長辛覺慧介紹,目前已經投入市場的世博特許商品有28大類6000多種,包括家用玻璃制品、家用陶瓷制品、家用金屬制品、玩具、**、運動用品、鐘表、家用紡織品、貴金屬制品、集郵品、世博福利彩票衍生品、食品(**于出售**包裝食品和休閑小食品)、生活用紙制品等,種類已經超過了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