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大宅門如今風雨飄搖 誰來拯救"蕭山相國"故居

      
2010-4-6 17:57:53浙江在線
 
蕭山新塘街道朱家壇村,有一座朱鳳標故居。朱鳳標是朱熹后裔,道光十二年進士,殿試**名,有“蕭山相國”之稱。文保專家稱,故居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杭州市級文保單位。但令人惋惜的是,自設立文保單位以來,朱鳳標故居因年久失修,殘存的舊屋,大多成了危房。
 蕭山民間文保人士呼吁,政府部門應盡快保護朱鳳標故居,否則,后人將很難再領略“蕭山相國”的風采和家族史。
市級文保點成了危房
68歲的朱杏琴是朱鳳標第十七世孫女。60多年來,她一直堅守著故居東大廳——父親留給她的老房子里。家中有很多家具,年紀比她父親還要大。
在兩間古樸的房屋門口,朱杏琴指著廊頂那些生銹的掛鉤說,那是當年他們家族興旺時,辦喜事掛大紅燈籠用的。
在房屋門口,有很多精細的雕刻,東墻門**進門楣上有篆體“福祿壽喜”四個大字。
朱杏琴說,故居曾住著20來戶人家,大多是朱鳳標同族后裔。如今只剩下三四戶人家。
朱杏琴所在的東大廳和西大廳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文物保護點,叫榜眼墻門。
朱鳳標故居有五個文保點,除榜眼墻門外,還有圓石拱橋、船道、萬壽橋和萬壽庵。
如今的東大廳,正廳的房子早就倒了,村民把它拆除后,在周邊建了不少民居,只留下原大廳厚重的石板,常年日曬雨淋,石板色調灰暗。而東大廳儀門西側的三間房屋已被拆除,東廂房也沒了。
朱杏琴說,她小時候,東大廳的儀門上方有“榜眼及第”四個豎寫的金字金匾,如今匾額也已不知去向。
西大廳房屋倒是大多還殘存著,但這些房子,很多房頂已經多處破損,*大的口子,直徑超過50厘米。而朱鳳標當年在西大廳讀書的四間房子,也早早地被拆掉了。
故居北面有座圓石拱橋也是文保點,石橋雖小,卻是蕭山歷史文物中*小的石拱橋,但這一點,已鮮有人知。橋下昔日繁華的船道,如今雜草叢生,很多已被填埋,用于居民建新房所用。至于萬壽橋,同樣無人照看,連那塊標有“蕭山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竟也不知去向。
萬壽庵是當年朱氏家族的家廟,沿古河道而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朱鳳標在功成名就后,兌現當年承諾,“重修廟宇,再涂金身”。但如今的萬壽庵,已被很多民居包圍。庵內,很多房子也都開始漏水。
朱家歷代名人輩出
在蕭山,有一批熱心的民間文物保護志愿者,他們自己出資,四處求告呼吁,保護蕭山僅有的文物。張民(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他說,每次看到朱鳳標故居衰敗的景象,他的心就被刺痛著。
 “小時候,我父親就跟我說,朱鳳標是蕭山歷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68歲的張民說,從記事起,他就對研究朱鳳標產生濃厚興趣,到現在已經成為研究朱鳳標等蕭山歷史文化名人的民間專家。
張民說,朱鳳標于1800年出生在朱家壇村,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十一世孫。道光十二年,他進士及第,殿試**名,皇上欽點榜眼。歷任工部、刑部、戶部、兵部、吏部五部尚書,后來官拜體仁閣大學士。
張民說,明清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因此朱鳳標便有了“蕭山相國”之稱,是蕭山歷史上*為位高權重的人物。
19985月起,張民開始了他長達10多年的保護朱鳳標故居行動。
他的**個行動,就是爭取讓朱鳳標故居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998月,朱鳳標故居獲批成為蕭山重點文保單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幾個保護點都立了石碑。
昨天,蕭山博物館館長施加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朱鳳標的故居建筑形式體現了當地特色和時代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于研究當地的歷史與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除了朱鳳標本人外,他的子孫成就也很高。”施加農說,朱鳳標的兒子曾任山東布政司,在泰山上有他石刻書法“絕頂云峰”;朱鳳標的曾孫朱文鈞先為官,后從商,隨后成為收藏大家。朱文鈞的四個兒子,長子朱家濟,是書法大家,被潘天壽稱為當代書法**人;次子朱家濂,是北京圖書館版本學專家;三子朱家源為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子朱家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也是施加農的老師。
施加農認為,不但朱鳳標故居需要修繕保護,以朱家溍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是再建一個朱家溍紀念館也不為過。
蕭山不少文保單位前景堪憂
朱鳳標身前身后贏得如此名聲,子孫成就也十分了得,但就是這樣一個市級文保單位,為何成了危房?
記者走訪發現,村民對于重修朱鳳標故居,積極性還是很高的。朱家壇村村主任徐中華告訴記者,村里一共1900多人,朱姓的人就超過1000人。大家都希望能把故居趕快修整好,一些人還自發捐款用以修復故居。
徐中華上任以來,多次想修繕朱鳳標故居,“但村里實在沒錢,力不從心。”
近幾年,村里很多老房子被拆掉建新房,很多老房子的木材只能當作柴火燒掉,不少村民都表示,如果保護故居,愿意無償提供老屋的木材等作為原料。
據蕭山日報報道,2006年蕭山區政府規劃從當年起到2020年,分三期對朱鳳標故居進行修繕和保護,總投資約1340萬元。當時的報道稱:“這是我區目前為止保護村落歷史文物的*高投資數額。”
不過作為村主任,徐中華卻告訴記者,他們至今都沒有得到上級部門相應的撥款。
 “幾年前,區里曾經撥下8萬元來修故居。”他說,但這筆錢只是杯水車薪。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朱鳳標故居一年一年地衰敗下去。
蕭山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保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蕭山,不但是朱鳳標故居遭遇尷尬,很多文保單位,都前景堪憂。
他說,蕭山曾被評為國內文物工作先進縣。2003年,政府下撥的文保經費就達320萬元,“但近年來,由于經費緊缺,文保單位每況愈下。”
這位人士透露,蕭山區政府用于文保的經費,2008年是60萬元,2009年一分都沒有,今年是200萬。“而同屬杭州的區縣,余杭今年的經費是2000萬,就連淳安這樣相對貧困的地方也有500萬的文保經費。”
此外,這位專家還對政府的考核機制提出質疑。“政府部門對鄉鎮**的考核,總分200分,但文物保護的考核分數只有一分。在這個考核體系下,鄉鎮**官員,只要把地方經濟搞上去,分數就高了,這一分對他們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他們也就不會關心文物保護工作了。”
     “所以要解決朱鳳標故居年久失修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蕭山文保的困境。”他說,首先需要政府部門重視起來,解決經費緊缺、體制不順、政策缺少保障等三大問題。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