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區將變大?環湖區域將形成慢行系統?公交一票就可游遍西湖?近日,《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1—2035)》新鮮出爐,目前正在西湖博物館進行為期一周的社會公示,征求市民公眾意見。
這份《總規》升級版中亮點還是不少的:把河坊街、南宋皇城遺址及梵村劃入西湖景區,景區范圍增加0.22平方公里,擴大至59.26平方公里;以公交優先為策略,將西湖景區環湖一圈打造成景區慢行系統,以此提高游客欣賞風景的舒適度;通過設置入口換乘中心、限制機動交通進入、鼓勵慢行等交通組織措施,推動城景交融,實現西湖景區有機的功能分區。西湖景區現有總體規劃即將到期,以《總規》更新推進,解決西湖“擴容”的問題,其實還是要處理好人與景、人與車、景與城的問題,體現出輕重緩急、當前長遠、整體局部之間關系。
就眼下來說,景區內“人與車”的問題無疑是個重點。這些年的西湖,歷經多輪綜合保護發展,人氣更是旺盛。但與此同時,游客激增,景區擁堵,也讓人不勝其擾。數據顯示,僅在去年十一長假,西湖景區接待游客就達431.54萬人次,其中10月3日接待游客83.37萬人次,創全年醉高。來西湖看“人海”,成了逢時過節的一景。
以個人意見,筆者是贊成核心景區機動車限入的——即對北山街、楊公堤、南山路(楊公堤-玉皇山路)、孤山路等環湖主要路段實行機動車限入。景區開設專有公交,一張車票游到底。西湖就這么大,解決人與車的矛盾,不是人讓車,就是車讓人,折中的辦法,當然就只能是根據特定情況,來做醉優選擇。
拿上周日來說,筆者帶孩子去浙江博物館看《法老的國度》展。從北山街去往孤山,走過西泠橋一段,老橋本來就窄,主要路段又被汽車占去了,行人只能擁擠到橋側窄窄的人行道上相互讓行。一時間,車流人流匯聚在一起,游客不便利不說,也給**帶來隱患。這當然還只是尋常雙休,放在小長假等重大節假日,景區擁堵可想而知。
當然了,景區環湖路段機動車限行,是一限了之還是考慮分時段限行,即節假日、旅游旺季機動車禁入,平時則還路于民,不妨再聽聽市民的意見。此外,因限行對周邊交通產生的車流溢出效應,必須有因應之策。要充分利用城市大腦等智慧系統,做好周邊道路交通疏解。要加快建設換乘中心,提高景區公交分擔率,讓游客享受到換乘便利。立足長遠,更要加快路網建設,開通地鐵出行等。拿紫之隧道開通來說,就極大緩解了南北通行壓力。
西湖是杭州的,也是世界的。游客留得下,旅游發展才快得起來。西湖慢得下來,保護與發展才快得起來,這是西湖保護與發展的辯證法,也應該成為西湖“擴容”的不變之道。
(責任編輯:岳權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