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降價推動行業改革:“一令即行”難在何處

      


2019-01-16 08:12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童璐

風暴眼往往zui為平靜。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一場旅游行業論壇上,主辦方在zui后的討論環節設置了一道題目:“如何應對景區門票降價的壓力?”沒有一位嘉賓選擇就這個話題公開發言。

繞過話題并非因為“不想談”,而是降價帶來的連鎖反應和背后的系列難題,需要去慢慢厘清,而各方觀點亦有不同。證券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四位專家,就景區門票的“降價之痛”和市場化改革等方面發表看法。

高舜禮:景區降價未必能一令即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資歷深的旅游行業專家高舜禮認為,對國有重點景區門票實行降價有著積極的意義。之所以降價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認識問題,二是景區有負擔,三是時間相對較緊。國有景區該不該降價?這不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應由國有資源的所有方來決定。

高舜禮說,如同國有企業的改革與整合一樣,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認識問題,也必然會涉及中央與地方、部門與地方以及多方面的利益調整,但還是要向前推進,因為對國企改革有決定權的是其所有者,而不是具體國企本身,暫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應該理解。

高舜禮說,降價多少才合適,zui好應該有一套統一的算法,也就是所謂要“形成門票定價的透明機制”。應該有相應機構去督促落實,才不至于拍腦袋或討價還價。

魏小安:培育健康的成長環境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原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魏小安則不贊成景區大降價的趨勢。他認為,景區如果免費,會讓上等的景區資源變成zui差的產品;大幅降價會失去投資和維護的積極性。中國旅游四十年,現在已經到了旅游市場秩序和旅游質量歷史上zui好的時期。當下中國旅游行業健康發展的zui大短板,在于缺少健康的企業。

魏小安認為,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業素質和企業發展方面,培育健康的成長環境,引導健康的市場競爭,形成“頂天立地”和“鋪天蓋地”相結合的產業格局。企業是行業的根基。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不要認為上市旅游公司是地方國企的下屬公司。

何建民:正確界定市場和公共部分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旅游管理博導何建民認為,國內旅游業既是產業又是事業,具有雙重屬性,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各地發展程度不同,各地政府對景區降價的范圍和幅度要求的力度不同可以理解。如果景區投入資源全部是國有的,政府代表國家要求降價合情合理。

但目前的問題,涉及到景區是“部分利用了公共資源”,核心是要正確界定市場部分和公共部分的關系。如果完全公共性的資源,應該實行國家公園制度,實行全額財政撥款。目前的情況:盡管國有景區的自然資源都是公共的,但相關配套設施等是由當地政府或者相關企業投資,實際上是PPP模式,景區本身并非是完全公共性的產品。

另外,我國有名的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景區,如黃山、九寨溝,大多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實質是發展扶貧產業。如果降價在執行中沒有好好進行成本核算的話,也會帶來嚴重問題。

賀燕青:理順景區的管理、執行力和激勵的關系

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副總裁、社會服務行業**分析師賀燕青說,雖沒有統一降索道價格或擺渡車價格的政策出臺,但后續門票繼續降價和景區內交通降價的預期比較確定,部分上市公司超預期降價,一方面體現主管部門對于政策預期的判斷和積極應對,對國家要求盡快實現旅游景區公益性目標的踐行。另一方面,隨著全域旅游的推進,政府層面也希望通過景區大力度降價吸引游客,有利于打造全域旅游新形象,提升地區整體競爭力。

賀燕青認為,從長期來看,景區的公益性和全域旅游的趨勢是國內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倒逼傳統景區轉型。對于目前部分“門票經濟”依賴較重的景區來說,生存可能逐漸困難,但對管理機制靈活、勇于創造新事物和內容服務能力充足的景區公司來說,則是很大的機會。由專業團隊來運營,是眼前相對可行的道路。如何理順景區的管理、執行力和激勵的關系,將是短期內景區轉型的相對重要的問題。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