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漢鵬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國內旅游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公告》,因山西省晉城市丹朱嶺旅游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吊橋公園、吉林省四平市伊通牧情谷景區、江蘇省蘇州市西園寺景區、浙江省寧波市大橋生態農莊景區等11家4A級景區存在景觀和服務質量退化、服務設施缺失、廁所**滯后、游客體驗度差、旅游功能弱化等問題,對這些景區進行摘牌處理。
景區**評定制度是推動和促進旅游優良服務的一項制度,景區一旦評上4A或5A則意味著景區擁有了一塊金字招牌,甚至有了出售高價門票的資格。但是,一直以來景區的**帽子只戴不摘,使得一些地方申報**景區變成了靜態的“一錘子買賣”,取得資質后“高枕無憂”,“重申報、輕維護”,結果是“**景區的價格卻無**的服務”飽受民眾詬病。
近兩年來,文化和旅游部掀起景區“摘牌風暴”,已對400余家景區進行摘牌或降級或警告等處理,體現了強力治理景區旅游服務頑疾的決心。同樣,摘牌降級不是景區管理的終目的,而是希望通過讓景區“上上下下、進進出出”,進而大力提升景區質量。所以,梳理此次通報所涉及的問題,給每一個景區都發出警示,更折射出當前旅游市場監管的深層次問題。誠如專家指出的,一些地方全力以赴爭創A級景區,但成功后便放松懈怠、忽視維護,導致景區服務質量出現問題。另外,長期以來,各地對旅游市場的監管過于疏松,相關監管部門的不作為給了各種亂象以生根發芽的機會。
就此而言,各地景區被“摘牌”之后,要痛定思痛徹底整改,挽救景區的聲譽,努力提高景區管理、經營與服務水平。而對于管理部門來說,要對摘牌、降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的景區進行長期有效的動態監管,對于積極整改、游客好評度高的景區在一段時間內予以調整,對無動于衷、我行我素的景區加大處罰力度,確保懲治和整改效果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各地景區必須從門票經濟的窠臼中掙脫出來,也只有堅持景區的公益屬性,才能注重文化**、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同時,要認識到單純販賣景點不是旅游業發展的長久之計,配套開發、優良服務、文化挖掘、多元格局才是旅游業成熟的標志。
總之,對于各級別景區資質的授牌與摘牌,需要形成動態管理,能升能降、能授能摘,對于問題嚴重的,冒出一個摘一個、發現一處降一處,讓降級甚至摘牌成為常態,讓所有景區都有危機感,以倒逼景區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