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文化從來都不是景區的靈魂!

      

來源:旅游圈

在這個年頭,做景區少有不談及文化的,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山有水還不行,必須得有文化,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許多景區決策者敏銳的把景區的未來賭在這個“靈魂上”,不就是故事嘛,編!

而事實上,沒有景區承認自己沒文化,但也沒有景區把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真正投在景區文化建設上,往往是絞盡腦汁(這個成語太殘忍)尋得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歷史人物,再扒拉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歷史事故,哦不,是故事,畢竟游客不關心嘛,而且游客很忙,哪有功夫較這個真。

因而造成了景區文化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戰術層面的操作卻往往被束之高閣,這樣的景區靈魂有趣無趣不敢說,但明顯尷尬啊。許多惡性循環往往都只是一念之差,關于景區文化這一念,到底差在哪兒了呢?

我們都知道,景區開發就是把資源變成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資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張家界、九寨溝等資源**的景區早已聞名中外,而很多景區之所以發展文化就是為了彌補資源之不足,那么什么是資源呢?

名山大川是資源,古建遺物是資源,那么文化本身是不是一種資源呢?當然,文化就是一種資源,但是景區開發人眼里看慣了實體的資源,卻忽視了虛擬的資源,往往把不成熟的文化經過簡單的差異化處理后作為景區產品的一部分通過導視系統等直接推向游客,有歷史有人物有故事有風俗這還不夠嘛?夠!當然夠,你已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注意!

但這根本避免不了游客來看了之后覺得你依然沒文化呀!不管是漢朝的劉秀還是南朝的公主,不管是奇葩的風俗還是被遺棄的陋習,更有把文化做進游客的錢袋子里的,退一步講,即便你正常一點,游客依然是無感的呀,就像面對一個山頭一條河一樣,你總得開發吧總得建設吧,得有步道廁所標識吧,不然我玩什么?!

總之,文化資源不等同于文化,更不等同于你期待的那個靈魂,從資源到產品,可以把資源的自然性提升到旅游產品的層次(如雨林氧吧類),也可以把資源的文化性提升到同樣高度(如博物館類),也可以二者結合,但產品內涵必然是高于文化內涵的,所以,你多編的那些故事跟你多發現的那條溝沒有什么區別,它不僅沒有增加游覽的舒適性和體驗性,甚至還會拖垮你的景區。

景區的文化開發也同樣必定是一個從資源到產品的過程,而對待文化本身,往往需要進行揚棄,需要創造性的開發,要結合景區文化屬性本身,結合產品打造的要求,結合市場的游客需求,才能打造出既符合文化特色,又符合市場定位,又有蓬勃的內在生命力的景區文化產品。

換句話來說,景區作為一個盈利性的經濟組織,發展文化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盈利,而景區要實現盈利,必然要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而景區產品的打造,正源于景區的自然和文化以及其他可利用資源,文化本身的角色,只是景區資源層的一個要素,只是因為長久以往我們忽視了這個要素,所以它才變得關鍵起來。

而促使文化本身更加關鍵和重要的一個深層原因則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僅憑物質方面的感官刺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把游客需求推向了精神層面,從這個角度講,**一步滿足市場關于更高層次更新領域需求,率先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景區產品中去,這本質上是一個戰略性決策,相信這個結論沒有人會反對。

而當前的問題是,不知所以然的戰略性重視,往往造成戰術上的輕視,而戰術上的輕視,則體現在沒有專職的人員、資金、部門和章程,也沒有具體的目標和考核體系,所有戰略層面的文化意圖不能落到實處。景區規劃、建設、運營、營銷各部門都是相互獨立的,景區文化方面既與其他部門存在割裂,在職能上又遠不及其他部門,致使景區文化成為戰術上的孤島,不了了之。

景區產品打造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不管是自然資源支撐型,還是文化資源支撐型,或是市場強勢推進型的道路都只能曇花一現,只有正確認識文化的地位和意義,綜合資源特色(包括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結合市場需求,做好基礎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才能走出一條特色的持久的品牌之路。


作者簡介
姚杰,從事旅游及景區研究和實踐工作七年,現就職于洛陽青要山旅游度假區。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領域標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10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