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文化”品牌需更多“标志”

      
                         http://www.jmnews.com.cn2010-10-308:53 江门日报
  我市将于下月举办第四届“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笔者希望我市将华人嘉年华活动办出特色,弘扬侨乡文化,擦亮“侨文化”品牌,为江门打造“****侨乡”城市形象,加强海内外五邑乡亲的联系,作出重要贡献。  江门五邑华侨历史悠久,作为“****侨乡”,拥有*独特、*雄厚的文化基础就是“侨乡文化”。过去,江门在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侨乡文化”方面,打响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遗牌,建设了华侨华人博物馆,举办侨乡旅游节和“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提升侨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今年,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大力度整合文化资源,提出“侨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我们要响应市委的号召,加大对江门五邑华侨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力度,建设国内知名的华侨文化研究、展示和传播基地,擦亮“侨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关键要定好位,要看准自己的“本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中山市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以人文为切入点,加强项目策划动作,开展对孙中山文化的研究、推广和开发利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了城市特色和个性。现在江门提出“侨文化”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希望我市加强“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打响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名人、影视明星、生态宜居四张有江门特色的文化牌,扩大江门五邑“****侨乡”在国内外的影响。

  围绕“侨文化”的开展,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大力培育、弘扬“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的侨乡文化精神,提升江门侨乡文化形象,深入开展创建国内文明城市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对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侨乡人精神。其次,我市要擦亮“侨文化”品牌,除了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外,还应着手建设更多的“侨文化”标志建筑。

  比如,我们可在五邑文化广场上建立一座以华侨为形象的“****侨乡”城市雕塑,作为侨乡文化的标志。在广场上还可建立一座侨乡发展的历史长廊,以文字、绘画、浮雕等形式记载侨乡各个时期的发展、成果、人物、重大事件;可规划建设一个“江门旅游点微缩景区”,把五邑各地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文化遗址和民居、优良园林山水,在江门滨江新区集中建成一个微缩景区,打造成为我市一个有名旅游景观,类似深圳市的锦绣中华、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等;还可建设一条“侨乡碉楼书画街”,在碉楼内建立书画创作室,推广用茅龙笔写字作画,实现从创作、拍卖、销售,到培训的一条龙服务;建设“侨乡骑楼美食小吃一条街”,将现有侨乡特色的骑楼,按照经营小吃的特点设计,以此吸引企业和个人进驻,制作各类美食小吃,做出侨乡风味,吸引八方来客;建设“侨乡明清民居土特产一条街”,仿建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的民居,组成一条街,每座民居就是一间商铺,专门销售江门五邑侨乡土特产,销售工艺美术红木家具、文化古玩、葵艺和其他工艺产品。

  目前我市正在建设星光公园,笔者对这个即将落成的“侨文化”品牌“标志”十分期待。江门五邑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众多的名人明星。他们在各个领域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建设星光公园不仅能供市民和游客参观,而且还能发扬名人明星的爱国爱乡精神。笔者认为,入园名人明星的挑选,还可以横向、纵向再延伸一些,如陈白沙、梁启超、陈少白、陈恒、司徒美堂、周文雍、陈铁军、陈宜禧、冯如、李铁夫等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纳入其中。

  总之,“****侨乡”要有侨乡特色,要有更多“侨文化”的“标志”,要靠政府和民众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要靠财政、侨资、民资共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擦亮“侨文化”品牌荣汉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产品目录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领域标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