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发展瓶颈如何突破
原创: 韩吉飞 旅游产业观察 2019-04-23
旅游产业观察有话说:
中国景区发展的这四十年,完全可以用火箭速度来形容。虽然整体质量不令人满意,但是大行业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景区打造有好有坏,但是发展一段时间后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景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开始逐年下滑。不知道如何解决,如何突破,那景区小孩就胡言乱语一番。
很多人都羡慕做旅游的人,认为干旅游的人就是天天旅游。其实做旅游景区本身就是一个半行动自由人,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自从投资景区就开始忙于应付各部门的关系。因为涉及的管理部门太全,稍不留神就容易受伤。因此更是缺少去看世界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时间的过度消耗缺少探寻新事物的机会,加上长期工作状态的循环往复,也就在无形之中给决策者构造一个思维定式。这个定式也就是瓶颈的根源所在。例如我们现在随处可听到的口号——打破淡旺季,做全时全季的旅游产品。这些理念初听感觉很对,但是细品之后又让人无从下手。我们较常见的模式就是(硬+)。无论是什么情况,我们只是把夏季的产品硬生生的放到了冬季,对于产品本身是很难融合。同时这种操作方式,因为门槛较低,傻瓜式操作,也会导致大批量景区瞬间涌入,让常规产品,在短期内变成烂大街的地摊货。我们会发现,我们自认为聪明的做法,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拉入泥潭,增加投资,陷入混战。
物极必反,任何一个行业走到极点都会走下坡路,旅游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但对于景区而言,遇到瓶颈的节点很多不是景区发展的极点,这也就说明景区的瓶颈是可以打破的。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缘故,即使一个景区能够做到周边市场每两个人来一次的比例,景区也能够火个几十年没有问题。但现实情况却是,一般景区经营五六年就开始发展乏力,甚至快速下滑。这一切都源于基础认知。
游客对于景区的爱,是源于好奇,忠于产品。好奇心驱使着游客去买票去消费。但同时也产生了再传播的扩散效应,让更多没有去过景区的人对景区有了一个基础认知 。时间一久,如果景区没有做到推陈出新,即使没去过的景区客人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景区就那样呗,从而缺少了购票游玩的冲动。这就好比很多居住在景区附近的人,有可能几年、十几年都没去过景区玩一次,因为他们感觉在家门口的景区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所以就没有那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加上现在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景区的认知性传播也将越来越快。这对于景区而言是亦喜亦忧,喜的是可以快速传播增加客源流量(前提是景区产品质量过硬,求新求变);忧的是景区快速被市场看透,缺乏新奇性,缩短生命周期(景区一次性打造长期不迭代)。
对于景区的瓶颈期,我们要学会终止过去,重头来过。当景区已经被看透的时候,就应该大张旗鼓的死;大张旗鼓的生(这里不代表大投入的改造)。为游客重新建立出游的冲动意念,让好奇心继续为景区的发展出力。
中国旅游的发展,常规手法都是借力优势资源。这样可以快速形成上等产品线,相对节约成本。但是优势资源的利用开发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就会招到持续性的破坏,对于景区的长期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
每一类优势资源都有其薄弱的一面,例如大海沙滩只属于高温节气玩耍;自然山地要受到护林防火的约束等等。我们不可能让一种优势资源变的没有瑕疵,完全契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就不能在优势资源的一棵树上吊死。因为发展的瓶颈根源就在于我们无法跳出,无限放大优势资源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格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求新的问题。在景区打造初期,我们选择借力优势资源求发展,这是一条明路,不会有错。但是,当我们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应该放弃优势资源的借力思维,因为当你遇到瓶颈时,也就证明你无法在优势资源的本体上挖掘出新的价值点。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这时的优势资源只是高楼的根基,无法提供,起高楼的原材料。如果我们一直关注优势资源的挖掘,你会发现那是个怪圈,一旦进入很难转出来。我们应该学会忘记优势资源,去寻求满足需求的原材料,因为市场的多变和游客的需求可能还没达到那么深的程度。如果我们能够在放弃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解决游客为什么来的问题,那优势资源必然成为项目的加持,景区也必然不会被瓶颈所限。
人,无论何时都是事情的核心因素,很多景区在员工稳定性上做的很好,几乎很少有员工流失。这种状态表面上看上去很好,但却是景区这类创 新产业的致命伤。因为人员的高度稳定,加上各种内部关系串联,导致景区人员的高度安逸,从而很难再去挑战新鲜事物。很多景区的运营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可能是十几年未成发生过一次变化。用不变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景区的发展现状。很多景区的内部关系网,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早就如铁通一般,针扎不透,水浇不进。这种状况其实很多景区控制人都非常清晰,也就出现了现在业内高薪招聘操盘手的热潮。
高薪挖人是很多景区控制人想打破现状的一种方法,但真实状况却往往很不理想。因为,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一旦引入新的理念就会很快带来老团队的排他反应。面对牢固的关系网络,单纯的个人或小团队,要不就是被同化,要不就是被快速出局(因为景区控制人也很难突破各种人情关系)。换人对于景区突破瓶颈而言只能算是第壹步,**步就是“换血”,换血的核心就是打破原有的管理体系,切断原有的关系网络。这一切只能由景区控制人自己亲自来完成,外人无法完成。换血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给人才提供一个可施展的空间和土壤。如果换血失败的话,那任何人才也将转变**力,无用武之地。有了人才,同时完备人才的施展空间,才能推进到zui后一步换思维。思维的改变,应是需求导向的,无所谓高大上,只要客人欢喜就好。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因其写的诗句简单易懂,老妪亦能读的明白,便于传诵。其实好的景区也是如此,要让游客获得快乐体验的门槛降低,让游客能够简单的获取快乐体验。
景区发展的瓶颈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景区都是死在了资金的坑里。一是投资无度重着陆,没有运营就发现无法存活;二是运营管控不严,成本高昂,导致利润率极低甚至是负数;三是盲目扩张谋发展,导致资金紧张,大面积融资举债,zui后是营收没有利息高。对于景区瓶颈的突破,其核心永远在于景区的实际控制人。如果实际控制人不做到自我的突破改变,一切努力也都只能是一场空谈。
打破原有的关系网络和思维定式;引入外来的专业人才介入;以需求导向重新深化产品,做到创 新活化和更迭;在市场上营销自己的重生或者新定义;弱化财务投资成本,做到轻车上路,避免硬着陆;保证管理岗位的优胜劣汰,做到人员的健康更迭。景区的瓶颈,你自己的瓶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壹步靠你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