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建筑景观设计|旅游景区游步道的设计

      


用户1915375123 昨天19:13

游步道是景区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将景区中所有景点、设施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

游步道自身也是景区靓丽的景观

以其多样性、生态性、艺术性

于无声处吸引着旅游者在景区内放松身心

开展各种游憩活动

景区内各种游憩活动的开展均以游步道为基础

如果没有游步道

景区内任何休闲游憩将无法开展

✎ 类型

按游步道宽度,游步道分为主路、支路、小路三种。主路贯穿园内的主要景区,形成全园骨架,连接主要入口及主景。支路联系各主路,到达重要景点及一切主路以外的各路线。小径是支路不能到达之处。

因此,有的研究者把小径当作游步道,认为游步道是公园或游园内的较低层或较小区域空间的步行联 系通 道。主路、支路、小路的宽度路幅决定于该园的面积规模、游人量以及流通的方式不同。

天然小径用碎石、石灰石铺设的小径,环绕绿色景区四周或连接各种设备。生态小径用于连通各种设施且破坏作用很小,或迂回弯路较少。探险小径只为身强体健的人使用,是通往景区各处的较坚硬的小路。

✎ 景区游憩活动的开展均以游步道为基础

景区所有游憩活动的开展,如登山、观鸟、健行、远足、露营、森林浴等,均以游步路为基础。

游步道规划应以旅游美学、环境心理学、道路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设计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旅游步道的生态性、观赏性、**性。游步道设计内容包括线形规划、铺装设计、植物景观、配套设施设计等内容。

师说线性规划

步道的选线应遵循“以景定路,以路串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隐显结合,曲直并举 :宽窄不一。陡缓结合”的原则。

选线定线的方法,一是尽量走平缓地方、山脊线等,利用地形展线,不做大填大挖,避免深沟、悬崖、岩石等地质**地段。二是考虑排水和防护等因素。

游步道穿过林地时,应优先考虑经过林分稀疏的地方,避开生态敏感区域,避免占用生境走廊,促进物种迁移,保持生境之间的基因流动。

在有景的地段,把较好的画面分别展示在园路的对景上。少景的地段,一般先定路后设景。游步道只在某些景点靠近河流,不宜长段沿河流修路。根据生态化游步道设计要求,一般长 0.5~1.5km 为宜,步行时间 0.5~1.0 小时。城市公园主路纵坡宜小于 8%,山地公园应小于12%。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 15%路段 ;纵坡超过 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

地面铺装设计

游径系统的路面铺装以功能性为指导,实现功能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的相结合。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块料铺地、碎料铺地和异型路等铺装形式。块料铺地可用各种天然块料或各种预制混凝土块料铺地 ;碎料铺地可用各种树皮、木屑、秸秆、碎石、瓦片、卵石等拼砌形成美丽的纹样;异型路的汀步、步石等应按照行人的平均步幅来规划,宽度、距离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行走习惯。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是游步道设计的重要内容,重视林缘处小地形的处理,沿林缘营造各种复层混交的群落。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采用小群落、大混交,提高林分在成林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体 现 原 始、 自然、 野 趣。城市公园绿地绿化之前,允许游客自由选择行走路线,当形成了若干条固定线路后,再对游步道之间的绿地加以绿化,这种方法形成的游步道选线合理,绿地维护成本较低。

配套设施设计

配套设施设计包括观景设施、给水排水系统、照明设施、解说系统、休憩设施等设计。在游步道系统中,根据生态性、亲水性、合理性、参与性原则,确定适宜的景观节点,设计相应的景观设施。配套设施应起到衬景不夺景,添景不煞景的作用。休憩设施除了为游客提供休息、观赏美景的作用外,还起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作用。应根据游客生理心理特点,每隔 800~1000m设置一些休憩设施。

环境容量设计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多的区域游客密度大,游步道的环境容量要与之相适应。在目前游步道游客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满足当前需求比先建路再创造需求更能有效地利用资源。根据景区游步道长度、宽度,游客利用率制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主次分明,疏密合理,布置有度。

❧景区游步道的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功能专一化,如香港郊野公园游步道分为远足径、郊游径、家乐径、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健身径等;

二是路线联合,实习一线多游 ;

三是构建游径系统,实现不同景区游步道系统从分散到综合的转变,如香港的麦理浩径串联起 8 个郊野公园。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产品目录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市新领域标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