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区将变大?环湖区域将形成慢行系统?公交一票就可游遍西湖?近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新鲜出炉,目前正在西湖博物馆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公示,征求市民公众意见。
这份《总规》升级版中亮点还是不少的:把河坊街、南宋皇城遗址及梵村划入西湖景区,景区范围增加0.22平方公里,扩大至59.26平方公里;以公交优先为策略,将西湖景区环湖一圈打造成景区慢行系统,以此提高游客欣赏风景的舒适度;通过设置入口换乘中心、限制机动交通进入、鼓励慢行等交通组织措施,推动城景交融,实现西湖景区有机的功能分区。西湖景区现有总体规划即将到期,以《总规》更新推进,解决西湖“扩容”的问题,其实还是要处理好人与景、人与车、景与城的问题,体现出轻重缓急、当前长远、整体局部之间关系。
就眼下来说,景区内“人与车”的问题无疑是个重点。这些年的西湖,历经多轮综合保护发展,人气更是旺盛。但与此同时,游客激增,景区拥堵,也让人不胜其扰。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十一长假,西湖景区接待游客就达431.54万人次,其中10月3日接待游客83.37万人次,创全年醉高。来西湖看“人海”,成了逢时过节的一景。
以个人意见,笔者是赞成核心景区机动车限入的——即对北山街、杨公堤、南山路(杨公堤-玉皇山路)、孤山路等环湖主要路段实行机动车限入。景区开设专有公交,一张车票游到底。西湖就这么大,解决人与车的矛盾,不是人让车,就是车让人,折中的办法,当然就只能是根据特定情况,来做醉优选择。
拿上周日来说,笔者带孩子去浙江博物馆看《法老的国度》展。从北山街去往孤山,走过西泠桥一段,老桥本来就窄,主要路段又被汽车占去了,行人只能拥挤到桥侧窄窄的人行道上相互让行。一时间,车流人流汇聚在一起,游客不便利不说,也给**带来隐患。这当然还只是寻常双休,放在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景区拥堵可想而知。
当然了,景区环湖路段机动车限行,是一限了之还是考虑分时段限行,即节假日、旅游旺季机动车禁入,平时则还路于民,不妨再听听市民的意见。此外,因限行对周边交通产生的车流溢出效应,必须有因应之策。要充分利用城市大脑等智慧系统,做好周边道路交通疏解。要加快建设换乘中心,提高景区公交分担率,让游客享受到换乘便利。立足长远,更要加快路网建设,开通地铁出行等。拿紫之隧道开通来说,就极大缓解了南北通行压力。
西湖是杭州的,也是世界的。游客留得下,旅游发展才快得起来。西湖慢得下来,保护与发展才快得起来,这是西湖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法,也应该成为西湖“扩容”的不变之道。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