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区走红不能靠美图与炒作。
“网红”景区要依照“网红”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长远规划。否则一旦失去游客信任,就会变成明日黄花。如何把粉丝群体转化为现实游客,对于“网红”景区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春节期间,马蜂窝平台上有游客留言:“去过那么多所谓的‘网红’景点,多数还是失望的”。搜狐一作者也发文说,青海某“网红”景区“网络上的照片确实是美轮美奂,犹如仙境一般。实际上,并没有照片中拍摄得那么好。”
“网红”景区走红自然不能靠美图与炒作,但要真做到名实相符也没有那么简单,尽管信息技术改变了时代,成名变得比较容易。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名。这句话套在旅游景区身上就是:未来,每个景区都有可能成名。当然,前提是景区本身必须具备知名度与美誉度相应的条件,并善用传播。
以体验高度、速度与激情为特点的重庆奥陶纪景区,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上映,成为春节全 国zui热的亲子游旅游目的地之一。该景区在春节走俏,还归功于抖音“网红”——在蹭热点的同时,也炒热了景区。其自身策划也很重要,如年前推出了悬崖秋千“后悔药”,从而登上百度热搜榜第壹名。
“网红”景区与“网红”现象类似,其个性化、娱乐化标签迎合了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网民的兴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人们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旅游消费体验随之转变。如今年春节大热的景区,有些地处偏僻,像“天空之境”“粉红湖”等走红,社交媒体作用不可忽视。实际上,现在人们不再跟随观光时代的惯常思路,在新型传播方式下,更倾向于社交圈子的信息来源。非商业性的个人信息来源成为主流,网络间的消费交流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尽管如此,“网红”景区仍要依照“网红”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长远规划。否则一旦失去游客信任,就会变成明日黄花,所谓的“网红”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
第壹,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机制。网友的偶然发现与不自觉的传播,对于景区成名自然是良好契机,但景区成名不能光靠运气。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以及民间资本力量如何巧妙介入,就是一种旅游策划技术了。“联合传播+专业策划+吸粉”是可借鉴的模式。西安在春节前策划发起了大规模的活动。“西安年·zui中国”借力新媒体传播,引发游客兴奋点。
永兴坊摔碗酒、古城墙灯展、曲江大唐不夜城等,就是整合产品体系与传播体系,通过微博、微信和抖音直播,获得媒体巨大曝光量。笔者从百度指数查到,截至2月17日,近30天以西安或西安市为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同比环比都有大幅增长,且以移动搜索为主,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42%。其影响力自不待言。
**,善用二步式传播。“网红”景区的形成与巧妙使用二步式传播有关。与大众传播不同,自媒体是一种人际传播与社群传播,它通常在某个圈子内流行,借助于综合型社交平台、图文社交平台、音频社交平台、视频录播平台以及直播平台等。“网红”景区需要运用“网红”、名人的传播,通过这些意见领 袖引发二次传播。有“中国zui美的旅游洞穴”之一称号的贵州织金洞,今年春节假期游客同比大幅增长,就是善于运用意见领 袖进行二步式传播的范例。早在去年年初,相关部门就策划了“毕节花海网红节”,吸引了大量“网红”,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被刷成热门话题。
第三,推动“网红”景区IP化。传统的IP是“知识产权”,在旅游景区中可以是独特的品牌形象与个性特征。推动“网红”景区IP化可以实施以下策略:首先,应保持“网红”景区形象与产品体验一致。有研究表明,“网红”景区形象与产品体验一致性,作用于消费者认同感,会正向影响购买意愿。其次,要加强“网红”景区文化附加值。“网红”景区如何由外在颜值向内在文化层面过渡,是一个较难克服的问题。
故宫就是将“网红”景区的个性、品质发挥到相当水平,既加强文创附加值,又注重营销方式。其中,差异化定位是关键,个性文化构成独特竞争力。再次,有赖于完善产品体系与整合营销传播。一旦成为“网红”景区,景区的旅游设施、后续服务和管理都得跟上。去年春节,绍兴诸暨就有一“网红”景区因为设施不足等问题而主动闭门谢客。今年没有类似的新闻,是否说明“网红”景区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呢?另外,整合传播的宗旨是,要四面出击也要五指合拢,运用合力打造鲜明个性。
第四,加强对社群传播与营销的研究。“网红”景区要有一套影响粉丝群形成与互动的方法,这缘于在“网红”景区传播效应中受众的分享是关键环节。在分享过程中,不易控制其传播效应。受众在分享时可以加上个人见解与评论,信息传播可能受到噪音干扰。克服这些干扰,除了要运用“网红”去影响圈子里的粉丝,还要善于制造话题,引发粉丝持续关注和正向互动,使其成为品牌传播的节点。
此外,传播要有目标性,要重视运用大数据进行粉丝画像与游客画像。如重庆一些“网红”景区与“重庆旅游云”携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进行游客画像。早在去年5月,“重庆旅游云”就开始为洪崖洞景区定制智能化运营系统。大数据分析的介入,有助于确定目标粉丝与目标游客,实施“网红”景区的精准营销。目前不少景区的智慧化系统与传播渠道还是“两张皮”。如何把粉丝群体转化为现实游客,对于“网红”景区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编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景区景点不仅要善于运用自媒体与网络直播手段,还要在精准营销的同时,深挖景区景点文化内涵。
一是善用自媒体打造精准营销系统
善于运用自媒体与网络直播手段,是现阶段网红发展的要求。移动视频在现阶段网红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短视频或直播显然更受到粉丝关注。据中国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与“中娱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表演(直播)发展报告》,去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到304.5亿元,比2016年的218.5亿元增长39%。网络表演(直播)成为网络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营销是景区景点专业化运作的要求。据艾瑞咨询与微博预测,未来网红产业的创意策划、内容制作以及分发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专业创意团队,组织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跨平台、多渠道内容分发,使网红触及用户更加广泛,快速生产成为可能,且避免了创意的枯竭和风格的单一。在专业机构崛起、团队运作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景区景点仅靠游客或粉丝的有意无意地传播而走红,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故此必须进行精准营销。
二是善用网红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
景区景点在借助外力进行专业化运作同时,特别要重视那些营销的网红,他们横跨公关、社交、新媒体以及内容营销,产生巨大 品牌传播的影响力。运用网红人群作为品牌代言人,需要考虑网红人群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吻合。如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全球招聘轮值镇长,吸引网红参与,让网红成为代言人,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带动粉丝互动,让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古法造纸、蜡染等地方文化遗产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分享,产生良好的推广效应。可见,景区景点要善于利用网红品牌进行营销模式变革,通过“场景化+规模化”产生品牌效应,将口碑营销、品牌营销和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引入营销模式之中。
三是善用内容营销打造文化个性
网红经济根植于内容产业,网红生命力取决于内容本身。特色产品以及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只有具备传播高附加值与文化底蕴,才能维持旺盛长久生命力。否则,刻意打造并无丰富内容的景区景点,很快就会因为游客、粉丝的失望,成为昙花一现的败笔。新奇特的景区容易成为网红,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或创意的支撑。被网络视频热捧的重庆洪崖洞夜景以及西安永兴坊“摔碗酒”习俗,就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建筑格局以及文化习俗。挖掘景区景点文化个性,要运用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的思路,特别是要重视挖掘当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个性的内容。
四是善用全域旅游打造持久吸引力
打造网红景区景点实际上是一场全员公关与全员营销:以全域旅游为导向,进行旅游品牌形象设计、旅游产品规划及要素包装、旅游目的地全域化氛围营造;突破区域局限,推动功能互补、特色突出、彼此融合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形成;把休闲旅游、遗产旅游、红色旅游、康体旅游等主题串联起来,将整体旅游品牌打造成为网红品牌。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起步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网红景区景点,更应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名实相符。此外,还要加强旅游购物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监管机制,为网红景区景点发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全域旅游理念的贯彻,要围绕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吸引粉丝主动传播,培养网红旅游目的地。